奚啸伯京剧表演艺术家, 京剧奚派老生创始人
奚啸伯(1910年12月11日—1977年12月10日),原名奚承桓,出生于北京,京剧表演艺术家, 奚派老生创始人 , “四大须生”之一。 其唱念艺术委婉细腻、清新高雅的独特风格,世称“奚派” 。
1917年,奚啸伯开始念私塾,因自幼便对京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所以经常偷学京剧。1921年,拜言菊朋为师学习京剧 。1924年,考入崇实中学。1927年,在张学良副司令行营中做录士工作 。1929年,正式“下海”,成为专业演员。1933年,与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等人合作演出。1935年,被梅兰芳提携进入承华社;同年,自行组班任领衔演员。1936年,与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被京剧界并称为“后四大须生”。
1937年,拜李洪春为带道师,此后十年,先后旅演于北京、天津、上海等多个城市。1948年,京剧呈惨淡局面,奚啸伯常以当卖维持生活。1950年,随着北京和平解放,奚啸伯自己组班赴天津、石家庄等地演出。1953年,自组啸声京剧团。1956年,以新编古装京剧《范进中举》参加北京市京剧汇演,独获奖金三百万元(旧币) 。
1957年,在北京被错划为“右派”。1958年,任石家庄地区京剧团常务副团长、艺委会主任。1959年,因表现好被摘掉“右派”帽子 。1962年,率石家庄地区京剧团赴多地演出 。1964年,主演京剧《红云崖》,扮演主角罗老松;同年,排演战争题材现代京剧《桥头镇》 。1971年,患脑溢血,后来半身不遂 。
1977年12月10日,奚啸伯因突发心脏病在河北石家庄逝世,享年67岁
京剧奚派弟子传人
京剧奚派入室弟子:刁元礼、韩治安、苏承龙、欧阳中石、孟筱伯、张宗南、张荣培、孙宝成、章共鸣、赵菊扬、王韵声、赵履中、朋菊庵、金福田等。
京剧奚派传人:李伯培、杨志刚、张建国、张建峰、王小蝉等
京剧奚派艺术特色
风格形成
奚啸伯青年时期奚啸伯的表演艺术,起初遵循谭派路数,但由于他很早就向言菊朋学习谭派,所以受到言派的影响很深,他登上京剧舞台之际,又是余叔岩、马连良、高庆奎这些老生流派盛行的时候,他也不拘一格地从余、马、高等流派取得借鉴。在奚啸伯的早期演出剧目中,京剧《上天台》是演得较多的一出,他基本是按照言派的唱腔演唱的,并在20世纪40年代初叶灌制了京剧《上天台》【二黄中三眼】唱片,在这个唱段中,奚啸伯继承了言派细腻精巧、考究字韵的特长,又不完全采用言派的唱法,在力度、速度即“劲头”“尺寸”的处理上,他又借鉴了余派的一些优点,个别字音的安排,也与言派不尽相同。
奚啸伯文化素养较高,是他一个重要的优势,他个人风格的建立与此有很大的关系,他注重研究音韵学,结合个人嗓音特点,对于人辰、衣欺这两个辙口的字音做了处理,从而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声音造型,在他的代表作京剧《白帝城》中,这种独特的声音造型对塑造晚年刘备的音乐形象起了很大的作用 。
演唱特点
奚啸伯艺术风格的重点是“唱”,他积累了一整套“唱”的系统法则,如“以字定腔”“以情行腔”“错骨不离骨”“唱胡琴、让胡琴”“赶板夺字”“唱戏唱气口”等等。他的“唱”是法度严谨、有系统、有规则的一套学问。在辙口的运用上,“衣齐”辙是老生演唱的一个难点,但奚啸伯经过努力,对“衣齐”辙发音的运用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方法,使“衣齐”辙成了他专擅的辙口。他嗓音音量并不大,但清晰悦耳,韵味醇厚。此外,奚啸伯对字的四声音韵,吞吐收放,能准确、适度地进行艺术处理,对于“吐字”的“喷”“擦”“弹”“切”各有法度,既细致又讲究。所以奚啸伯的念白不仅清楚明晰,字字入耳,而且铿锵成节、入情入微 。
最早在京剧《白帝城》刘备托孤时有一段自责的独白,情深意切,这是刘备托孤于孔明、赵云的临终遗嘱,因而他念得字字珍重;在京剧《空城计》中孔明听到“三报”的感情迭变,由舒缓而重视,由重视而急迫,层次井然;在京剧《十道本》中褚遂良逐道条陈的诤谏,声调委婉,愈说愈激动,愈说愈深刻,理直而辞恳;在京剧《草船借箭》中鲁肃代孔明交令的大段白口、京剧《四进士》宋士杰回答顾读的白口,都由慢而陕,条理清晰,层层催快,快处急如爆豆,明快而清楚,急匆而不乱,嘴皮子干净利落;在京剧《审头刺汤》中与汤勤的明礼暗兵,舌剑唇枪,犀利而痛快淋漓;在京剧《清官册》中寇准对潘洪析理析辩的审讯,轻重错落,层层剥笋,逻辑分析,步步有据,口气感情俱能动人,直逼得潘洪无以答对,无法争辩。长而不冗,多而不乱,
奚啸伯的念白,无论是快是慢,是沉郁,还是激昂,无不精细人微,体现出他那“委婉细腻,清新雅致”的特色。 奚啸伯极有自知之明,善于发挥自己所长。他的文戏,精益求精,力争过硬过人。在武的方面,他在京剧《珠帘寨》《庆顶珠》中的起霸、大刀、手把子都非常边式到家,打的方面他又何尝弱于其唱、念、做,可以说他是天资聪敏,苦学过人 。
从京剧史上看,演员的出身不外乎自幼坐科学艺和因酷爱而成为职业演员两种,而奚啸伯就属于后一类中的出类拔萃者。他不但出身高贵,关键是具有极高的文化素养和艺术气质,加上他对京剧嗜之极深,由爱好到钻研,从走票到下海,一步一个脚印地完成了成为京剧演员的人生理想,又在几十年的戏海沉浮和实践磨砺中圆了功成名就之梦。奚啸伯的成功更在于自觉地在自身文化气质的基础上搭筑起了虽然以雅为尚,但却雅俗共赏的艺术大厦。他尊重传统,而非墨守成规;虚心请益,而非食古不化;恪守规范,而非止步不前,最终形成了“清新雅致、委婉细腻”,犹如箫音鸣奏般的鲜明艺术风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