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小红帽票务平台 > 京剧戏曲知识 > |
|
|
京剧老生演员杨宝森杨派老生创始人 |
|
|
时间:2025.03.29 作者:梅兰芳大剧院网站管理员 点击:42次 |
|
|
京剧老生演员杨宝森杨派老生创始人 杨宝森(1909年10月9日—1958年2月10日),出生于北京。字钟秀,别号时斋,祖籍安徽合肥,京剧演员,工老生。 1917年,杨宝森开始随父亲杨孝方学武生。1920年,在蒙师裘桂仙的介绍下,杨宝森开始在斌庆社科班搭班学艺,第一次公演是在吉祥戏院演唱京剧《朱砂痣》。1924年,首次南下赴上海演出,包括剧目《定军山》《汾河湾》等。1925年,因在上海连演三个月,导致嗓音极度疲劳,只得息影 [3]。1929年,在倒仓息影五年后,嗓音开始逐渐恢复,并灌录了多张唱片,包括《七星灯》《马鞍山》等。1934年,在北京正式搭班演戏 ;11月,随梅兰芳赴山东济南演出。1939年2月,以京剧群戏《雁门关》受到诸多关注。1940年,组班宝华社。1942年,宝华社演出剧目《四郎探母》受到诸多观众观看,杨宝森也因此被选入“四大须生”行列 。1946年,参加“全沪名伶盛大京剧会串”演出。1951年,在上海为抗美援朝义演京剧《搜孤救孤》。1956年3月,宝华社被吸纳进天津京剧团,杨宝森任团长。1957年,天津市京剧团一分为二,杨宝森率一团赴山东巡回演出 。1958年1月28日,杨宝录制了最后一版京剧《文昭关》的录音 。 1958年2月10日凌晨2时,杨宝森因高烧引起急性肺炎逝世,享年49岁。 在20世纪50年代,杨宝森在精研谭、余的基础上,扬长避短地进行艺术创造,成就了以韵味取胜、从细微处体现旋律、细腻而不琐碎、耐人回味的艺术风格,世称“杨派”。 杨宝森的传人有程正泰、马长礼、梁庆云、汪正华、武正豪、朱云鹏、叶蓬 等。 杨派老生艺术特色 声 杨宝森的嗓音宽厚、圆润而又苍劲,韵味很浓郁。虽不擅长高音,但中、低音的音色很厚,音量很大。杨宝森力图根据自己的嗓音条件取得余叔岩所经达到过的艺术效果。由于高音有局限,他不易产生余派那样的“立音”,但他运用了种种技术手段,却在中、低音部分的回旋之中,产生了新的强烈效果,逐渐形成了杨派风格。其演唱富于弹性和韧性,在音收放方面很善于控制。因此,他的声音宽、厚、响而不笨重,能够相当灵活地唱好一些纤巧的小腔。 腔 杨宝森在唱腔唱法上,以曲折、深邃取胜。对于带有悲剧气氛的唱腔,固然特别擅长,而一些欢快、明朗的唱腔,他也唱得很有色彩,因而他的唱腔有多方面的表现力。他的演出剧目虽然基本都是传统戏,但他“老戏新唱”,对每一出戏的唱腔几乎都作过一番新的琢磨。在个别剧目中,他还谱制了不少新旋律,较大幅度地丰富了原有唱腔。他在演唱中经常采用“耍板”的方法,而且“耍板”的幅度较大、较明显。这个方法就是让本当落在板眼上的字不落进板槽内,达到仍然有节奏,同时又灵活多变的效果。在他晚年的演出中,还进行过某些更大胆的“耍板”试验。作为探索他并不一一肯定和保留,有时用过一、两次又放弃了,但他力图将板腔用活的意图显而易见,表现手段则层出不穷。 速 杨宝森的唱腔节奏速度既高度稳定而又变化多端。他在“尺寸”处理方面,总的说是要求舒展,和余叔岩的要求紧凑不同,而舒展与紧凑又非对立。按照杨宝森自已的唱法,对一些余派唱段的“尺寸“也大多作过一番新的处理。例如《李陵碑》中的大段【反二黄】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他在进一步发展前人的构思下,把剧中前面【慢板】的“尺寸”唱得比谭派唱法更快,而把后面【快三眼】的“尺寸”唱得比谭派慢一些。经他这一处理,这段唱腔真正做到了一气呵成。在唱段中,他多处运用了“耍板”的唱法,让节奏有变化。另外,还运用了一些他独有的技术手段,在某些戏词上装点了一种大幅度的“擞音”,单亮出去,使整个唱段的激愤情绪更为强烈。 力 杨宝森的行腔很有力度,饱满而充沛,尤其是长拖腔,行腔时连绵不断,层层推进。在这种行腔里,他气息运用的一些特点,是从太极拳的用气方法中取得借鉴的,要求连贯均匀、自然圆活,给人以协调完整的感觉。他行腔中所运用的力是一种很自如的力、一种有节制的力,而不是拙力。 字 杨宝森在字韵方面也高度讲究,他继承了谭、余这一大派系“用湖广音念中州韵”的传统,而且继承了余叔岩十分考究字音、字义的可贵精神。除了字音准确、清楚,而且各个辙口的字都润饰得很美。他对每个字的字头、字腹、字尾都精心处理。在行腔中,他把字音处理得相当适度,不紧不松,既美又圆,不变音走音。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