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小红帽票务平台 > 行业新闻 > |
|
|
梅兰芳为让西方看懂中国京剧,梅兰芳访美演出准备了七年 |
|
|
时间:2025.03.03 作者:梅兰芳大剧院网站管理员 点击:135次 |
|
|
梅兰芳为让西方看懂中国京剧,梅兰芳访美演出准备了七年 梅兰芳访美演出将中国京剧艺术传播到了美国,是梅兰芳将中国传统京剧推广到世界最为重要出访演出! 梅兰芳访美演出得益于中国戏曲理论家齐如山和1915年驻中国的美国公使保罗·芮恩施。 中国戏曲理论家齐如山曾留学欧洲,学习和了解了大量西方戏剧知识。回国后的他潜心于中国戏曲的研究与改良,并在与梅兰芳结识后为其编创了大量新戏。 1915年,齐如山就帮助梅兰芳编创了他的第一出古装新戏《嫦娥奔月》。该戏创新舞台、创制舞蹈,一经上演便获得了大众和舆论的赞誉,当时驻中国的美国公使保罗·芮恩施在看完这出戏后也是赞不绝口。 1919年,即将完成在中国的公使工作返回美国的保罗·芮恩施,在饯别会上发表临行演说时表示:“若欲中美国民感情益加亲善,最好是请梅兰芳往美国去一次,并且表演他的艺术,让美国人看看,必得良好的结果。” 齐如山对此颇以为然。他深信:“中国剧可博得美国人的欢迎,并且可在世界上占一席之地,梅兰芳的艺术也可得到欧美人士相当的赞许。既然有这两点可以相信,那么他若到美国去表演,当然能够成功,既能成功,对梅君、对中国剧、对两国国民的感情,三者必都有极大益处。” 彼时刚在日本成功完成公演的梅兰芳得知此事后也怦然心动。在齐如山的鼓励和游说下,梅兰芳对将中国传统京剧推广到世界有了更为长远的打算。 1923年前后,梅兰芳一行人正式进入访美前期筹备工作。在之后的7年多时间里,经过多方努力,终于在1930年访美行前筹得了15万美元,供出国演出、游历考察之用。款项的确定,为梅兰芳访美演出在经济上铺平了道路。 筹款之余,行前宣传也紧锣密鼓地进行着。 首先,齐如山带领团队先编写了一部《中国剧之组织》,里面详尽地介绍了京剧的唱白、动作、衣服、盔帽、胡须、脸谱、砌末、音乐8个方面的知识。整部书共六七万字,用了四五个月的时间才完成。为了让外国人更加顺利地通读了解,齐如山又找自己的女儿帮忙绘制书中关于戏曲的插画,共计16幅,基本涵盖戏曲的各个方面。 接着,团队又筹备编写一部梅兰芳的传记,当时设定全书分为七章,包含梅兰芳的家世、京剧旦角的起源和地位、梅兰芳的创作及在中国戏曲中的地位、梅兰芳在国际上的交往和影响等内容。全书4万余字,又加上了许多照片和书画。 最终,团队决定,将《中国剧之组织》和《梅兰芳传》合印成一册,书名就叫《梅兰芳》。 此外,梅兰芳的访美团队还特地编写了一百余篇临彼屯鞅ü萁行奈淖郑蔽防挤急嘈戳思甘不案澹糜诮哟挛偶钦摺� 这些书籍和文字对梅兰芳的访美之行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较于文字,更能给大众以直观感受的,还是图画和照片。基于这样的初衷,梅兰芳的访美团队开始在展现中国戏曲艺术概貌的图谱绘制上下起了功夫。 在整理的过程中,团队选出了对于戏曲必不可少的几部分,分成15类,共计近二百卷轴、一千九百多幅图画,这些图画全面展示了有关中国戏曲的剧场、行头、古装、冠巾、髯口胡须、扮相脸谱、砌末兵器、乐器宫谱以及身段舞谱等内容。 身段舞谱是整个图谱中最具特色的一部分。如今,梅兰芳纪念馆专门在馆内南院将访美图谱的部分图画还原成一比一的比例进行展览。直至今日,这些图谱对京剧乃至中国传统戏曲艺术全面而直观的介绍,仍然很难超越。 如何让观众接受中国戏曲里的唱腔,访美团队有妙招。 团队商议,把预备演出的几场戏编成五线谱,让外国人先看谱,可以在一些西方乐器上先试着弹奏听听,等到他们逐渐熟悉和习惯后,就自然容易入耳了。 为此,团队首先聘请梅兰芳的琴师徐兰沅和笛师马宝明,把各戏的唱腔先编成工尺谱,接着又请来当时中国知名的民乐音乐家刘天华,请他将工尺谱翻译成五线谱…… 经过七八个月的往复修正,一部《梅兰芳歌曲谱》才算大功告成。全书共分两册,一册为传统京剧工尺谱,另一册为西方五线谱,这也是中国历史上首部用西方五线谱记谱的中国京剧曲谱集。 在访美演出剧目的安排上,梅兰芳和访美团队也费尽了心思。 在访美前的7年间,梅兰芳和他的团队向那些来到中国的外国人,以及熟悉国外情形的留学生请教,哪些剧目适合在国外演出。因为许多长久居住在中国的外国人已经熟悉了中国的文化和习惯,所以团队把重点放在了初次来中国的外国访客身上。他们把外国人爱看的戏列成一个单子,并且根据观众的喜爱程度投票。 经过五六年的统计,最终确定了一些受到外国人青睐的剧目,这既包含梅兰芳所主演的《霸王别姬》《贵妃醉酒》《天女散花》等梅派剧目,还包括《群英会》《空城计》《捉放曹》等其他剧目。 在确定这些剧目后,为了能够更加符合西方人的欣赏习惯,齐如山又对这些剧目进行了重新整理。西方演出一般很少超过两个小时,所以当时团队就商议安排在美国的演出每天晚上不超过两个小时,共安排三出戏,头场和末场由梅兰芳演出,中间穿插一场其他剧目。这样一方面可以让观众换换口味,另一方面也可让梅兰芳不至于太累。 对于访美演出所演剧目的说明,团队也是煞费苦心。 为了让西方人看懂京剧到底“演的是什么”,访美团队在写剧目说明时格外详尽:戏的大概历史情形,所演片段是整出戏的哪一段,一段唱词、一段念白是什么意思,角色的动作身段是什么含义等。这样一来,看戏的人更加省力且更加容易了解和领会。当时就此总共编写了三四万字,翻译成英文,印成了一本本小册子。 当然,访美团队的准备工作还远不止这些。 从出国前半年开始,团队就经常举行小讲座讲述外国的情况,包括礼仪、待人接物的注意事项以及吃饭穿衣等。与此同时,团队还请人教授英文。这样的排练,也持续了近半年的时间。 在京剧服装、乐器、舞台设计、剧场的布置等方面,访美团队做了精心筹备,意在给前来观剧的美国人以鲜明的“中国”印象。不仅梅兰芳的行头是全新制作的,就连其他角色穿戴的服装也是量身定做的,材料全部使用中国的绣花绸缎,花式也都是最具中国传统艺术特色的。 经过近7年的准备,梅兰芳访美的筹备工作基本上完成。1929年11月,梅剧团正式对外公布了访美演出消息。消息一经传出,立即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热烈反响。 |
|
|
|
|
|
|
|